雪顿节
0条评论
于 2021-01-04 22:58 编辑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民的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历史起源
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原始宗教节日活动,民间相传,由于夏季天气变暖,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僧人只能在寺庙念经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晒佛仪式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令人瞩目的仪式。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
晒大佛的仪式就在哲蚌寺进行。展佛的时辰将临之际,伴随着响彻山谷的法号声,近百名僧入捋宛若长龙的丝织强巴佛像巨幅唐卡从哲蚌寺措钦大殿缓缓抬出,向哲蚌寺西侧的专用展佛平台上方行进。巨大的唐卡由上而下徐徐展现,巨型唐卡约长宽30米,略呈正方形,中间为佛祖释迦牟尼,左手托钵,右手作降魔指地印,周围有菩萨、保护神等。
人们朝佛像献哈达、钱币,顶礼膜拜,祈祷。佛像长卷展现于高山之间,人们在十几公里之外都可远远地朝拜它。在展佛的同时还要举行颂经、吹法号等盛大的佛事活动。
巨幅唐卡平日深藏于寺院,人们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展佛节上,才有缘观瞻。从保护唐卡的角度来看,定期晾晒是有好处的,因此“展佛”又叫“晒佛”经过不到一个时辰,大佛被重新卷起,抬回到措钦大殿敬奉,只有待到来年此日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
藏戏会演
藏戏表演是雪顿节的精髓。经历6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传统藏戏表演以其独特的舞韵、嘹亮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古朴的面具、多彩的剧情……展现着藏戏艺术的魅力。
对于亦教亦世俗的雪顿节而言,每年的藏戏表演起到了沟通神人的枢纽作用。融入藏戏表演的内容既有娱神的功效,更有娱人的欢乐。
藏戏表演形式随着时代潮流在不断变化。比如从单纯的广场舞走向舞台,而其改革发展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保留部分特色极为强烈的人物面具外,大多数人物即演员不再用面具进行表演了,而是采用化装表演,其人物艺术特色更加鲜明。 [1]
过林卡
在藏语里“林卡”是风景优美之地的意思。相当于内地的园林、度假村。藏民族把到林卡游玩休闲称之为“过林卡”。对于西藏人来说,去罗布林卡“过林卡”,那就是雪顿节必有的节目。
每逢雪顿节的前七天,人们或集体或一家人,拿上绳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围上一圈,意为此地已占据。雪顿节当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内,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和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荫茵的草地上,美丽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藏棋、藏牌等游戏。 [1]
酸奶酒宴
过去雪顿节里,拉萨所有的大贵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都要早早来到罗布林卡陪达赖喇嘛看戏,出席地方政府举行的酸奶宴会。演出在石板铺成的露天舞台上进行,上面张挂硕大无比的黄色凉篷,像一朵飘在空中的金云。
达赖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侧宫殿式的门楼上看戏,只有少数身份显赫的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边,其余僧俗官员按地位高低围坐在露天舞台两边。而舞台东面,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从市区和附近农村赶来的。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的夏宫,对他们开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乐,机会非常难得。大家身穿节日服装,戴着所能有的首饰,带着酸奶和各种吃喝,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进神圣的园林。看戏时不能拥挤、不能喧哗、不能站起来,稍有越轨,“瓜甲巴”(打手)长长的竹竿,就会雨点般地落在头上。
共有0条评论 关于 "雪顿节"